乔布斯:遗失的访谈

文字版来源1:http://www.cnblogs.com/fjwuyongzhi/archive/2013/05/04/3060240.html

完整的视频:http://www.iqiyi.com/v_19rrh8j3uw.html

会制造噪音的团队,才会磨出美丽的石头

乔布斯是怎么与计算机结缘的?

乔布斯从10岁开始接触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还是分时共享的一个终端,没有显示器,只是一台带键盘的电传打印机)。少年时他进入惠普公司实习,明白了当时的惠普公司真正的价值在于员工,这觉悟,真让人佩服啊。当时他和几个伙伴制作了最早的“蓝盒子”免费电话到后来买不起PC机开始自己动手制作电脑,这是一段传奇的开始。

乔布斯是怎么学会管理公司的?

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多问、多思考、多实践、踏实工作和不循规蹈矩。

经典语录:

  1. 编程是一种思考方式:收集需求、软件开发与测试、机器精确运行等

  2. 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公司、人才、产品,产品带给客户的价值。

  3. 优秀的人才是一心想着产品的人,虽然这些人很难管理,但是他宁愿和他们一起工作。

  4. 团队是流程和产品相结合的。

  5. 盲目乐观,以为光凭创意就能取得成功是不对的。

  6. 创意与产品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实现过程会让想法改变,甚至面目全非。所以不得不权衡,做出让步和调整。中间的问题会更深入,变的更多,将这些想法重新梳理、重构、解决才能成功。

  7. 精英的人才需要不断磨合才能成为光滑美丽的石头。

  8. 生活中的多数东西,最好与普通相差最多不超过2倍,而软件、硬件会超过5倍、50倍、甚至100倍。

  9. 团队可以招到5个优秀的人才,那么这5个会给你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

  10. 人类擅长发明工具,工具赋予我们奇妙的能力,而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11. 人活着要追求极致并分享给他人。

  12. 1995年,乔布斯对未来10年的展望,他说Web是未来的核心、网络购物将无处不在。现在是2013年看,完全吻合。

全文


Apple I做好后,卖了50台给字节商店, 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实现利润,我们打电话给全国的计算机商店,就这样做起了生意。 当前我们正在设计Apple II,对它充满了期待,Woz希望增加彩色图形界面, 我希望...当时有一大群硬件爱好者,他们自己组装电脑, 或者用我们的主板,自己安装电源、键盘等等, 还有许多人是软件爱好者,只想写程序, 就像我10岁刚刚接触计算机那样,所以我希望Apple II 成为第一款功能齐备的个人电脑, 就算你不懂硬件也能轻松使用,这就是我们对Apple II的基本设想, 我找到设计师,设计了所有细节,我们还打算使用塑料机身,什么都想好了, 可我们资金不足,还缺几万美元,于是我开始寻找风险投资, 我找到Don Valentine,他还来参观了我的车库, 他说我看起来像人类的叛逆者,这话成了他的名言,虽然他不打算投资,但推荐了了几个人给我, 其中就有Mike Markkula ,于是我约了Mike,Mike 以前是英特尔的产品经理, 他大概30岁离开英特尔,手里有英特尔的股票,他靠股票期权赚了一百多万,当时非常富有, 他在家投资石油、天然气之类的生意, 我感觉他想干一番大事业,我俩聊得很投机,最后Mike答应了投资, 我说我们不光要钱,还希望你入伙,于是Mike成了我们的合作伙伴, 我们拿出Apple II的设计,召开新闻发布会,几个月后Apple II首次在计算机展览会上露面。

情况怎样?

妙不可言,当时展览会规模不大,但我们觉得已经很大了, 我们在展台上用投影展示Apple II和图形界面, 现在看有些简单,但当时是PC上最先进的图形界面, 我们出尽了风头,批发商和经销商蜂拥而至,进展非常顺利,

当时你多大?

-21岁

21岁了就这么成功,可你从来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完全是凭直觉,你是怎么学会管理公司的?

在生意场多年,我发现一个现象,我做事前总问“为什么”,可得到答案永远是“我们向来这样做” 没人反思为为什么这么做,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们在车库里组装Apple I时,成本算得清清楚楚, 可工厂生产Apple II时,财务部门用的是标准成本,每个季度估算标准成本时,然后根据实际情况 调整,于是我不断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得到的答复是,这是一贯的做法, 6个月后我发现其实是因为无法精确计算成本,所以只能先估算,然后进行修正, 根本原因是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完善,但没人承认这一点,后来设计Mackintosh的自动化工厂,我们抛开这些 陋习,做到了精确控制所有成本,生意声上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定,我称为陈规陋习, 因为以前这样做,所以就一直这样做下去,所以只要你多提问多思考,脚踏实地工作, 你很快就能学会经商,这不是什么难事

不是什么深奥的技术?

不是

最早接触HP1900时,你谈到自己编程的事,都是些什么样的程序?用途是什么?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设计“蓝例子”时,写了很多程序, 用来处理繁琐的计算工作,计算主频、分频之类的东西, 还计算不同频率的差错率和容错性,编程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工作,它没有明确的实用性, 重要的是我们把它看作思考的镜子,学习如何思考。 我认为学习思考最大的价值在于...所有美国人都应该学习编程,学习一门编程语言, 学习编程教你如何思考,就像学法律一样,学法律的人未必都成为律师,但法律教你一种思考方式, 同样,编程教你另一种思考方式,所以我把计算机科学看成基础教育, 是每个人都应该花一年时间学习的课程 我学了APL,很明显它丰富了我的人生, 你有没有觉得它教给你独特的思考方式?

其它语言也许更明显些,我最先学的APL

显然Apple II很成功,公司飞速发展,成功上市

你们都成了富翁,富有的感觉如何?

但这不重要,我不是冲着钱去的,钱允许你做想做的事, 钱让你实现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益的创意,但钱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公司、人才、产品,是产品带给客户的价值,

所以你不太重重金钱,我从不出售苹果的股票,我想信公司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图形用户界面,这个创意太棒了,他们做得很好, 很快我就意识到所有计算机都应该变成这样, 我们可以争论要多久后能实现,谁会是最后的赢家, 但是没人会质疑图形界面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也会这样想的

他以前在百事可乐工作,他们的产品可以数十年不变,顶多更换一下可乐瓶子, 所以产品部门的人说话没什么分量,在百事公司谁最有发言权? 是营销部门的人,他们很容易升职从而掌管公司, 对百事来说,这不是件坏事,问题是垄断科技公司也有这种情况,比如之前的IBM和施乐, 即使IBM和施乐的产品经理能做出更棒的产品,那又怎么样? 这些已经垄断市场的公司很难再提高业绩,要想提高业绩还得依靠营销部门, 于是他们逐渐控制公司,而产品部门的人被边缘化, 公司就丧失了打造优秀的产品热情和能力,产品部门的功臣慢慢被不懂产品的人排挤, 后者通常缺少研发产品的技术和能力---看一个公司组织后的人,就可以预见公司的发展? 而且也并非打心底愿意替客户解决问题,施乐公司就是这样,施乐研究院的人私底下把管理层叫做墨粉脑袋, 而这些管理人员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被嘲笑, 这些墨粉脑袋压根不知道计算机能做什么,他们不过是碰巧赶上了计算机产业的顺风车, 施乐本来有机会把规模扩大10倍,独占整个行业,就像90年代的IBM或微软, 不过都已经过去了,不重要了。

你提到IBM,IBM进入PC市场是不是对苹果构成了威胁?

那当然,苹果当时的市值只有10亿,而IBM大约是300亿,确实让人胆寒, 尽管IBM的第一款产品十分糟糕,但我们太轻敌了, 我们忽略了很多人的利益与IBM捆绑在一起,如果没有这些帮助,IBM早就输了, IBM的确很高明,它建立了强大的同盟阵营,终于救了它一命

你从施乐研究中心找到了灵感,如何付诸行动呢?

马上召集身边的骨干来实现这个创意,问题是从惠普跳槽来的几个人不理解图形界面, 我跟他们大吵了几次,他们觉得图形界面就是在屏幕下方加上几个按钮, 完全不明白比例字体和鼠标的重要性,我记得他们和我争执不下,冲我大嚷大叫, 说什么研发鼠标至少要5年,成本不会低于300美元,把我搞烦了,我找到David Kelly设计公司, 对方90在后设计出了质量稳定的鼠标,成本只要15美元, 我这才发现苹果没有足够人才来实现这个创意,核心团队有这个能力,但是许多从惠普跳槽来的员工不行,

这涉及到职业分工的问题,每个人特长不同,不是吗?

不,这不是擅长与否的问题,而是他们犯糊涂,公司在犯糊涂, 公司规模扩大之后,就会变得因循守旧,他们觉得只要遵守流程,就能奇迹般地继续成功, 于是开始推行严格的流程制度,很快员工就把遵守流程和纪律当作工作本身, IBM就这样走下坡路的,IBM的员工是世界上最守纪律的,他们恰恰忽略了产品, 苹果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有很多擅长管理流程的人才,但他们忽略了产品本身, 经验告诉我,优秀的人才是那些一心想着产品的人,虽然这些人很难管理,但是我宁愿和他们一起工作, 光靠流程和制度做不出好产品,苹果也有这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Lisa电脑失败, Lisa是一款非常超前的产品,但是它过于超前了,以致偏离了产品的宗旨, 在这些从惠普跳槽来的人眼里,1万美元的零售价不贵,但是市场和经销商觉得这个价格太离谱了, Lisa的定位彻底背离了苹果的企业文化,背离了公司的形象,也背离了经销商与消费者的期待, 苹果的老顾客根本买不起这么贵的产品,所以它失败了

Mac团队都提到你的工作热情和独特的想法,你如何处理工作的轻重缓急,你觉得什么对产品最重要?

Sculley有个严重的毛病,我在其他人身上也见到过,就是盲目乐观,以为光凭创意就能取得成功, 他觉得只要想到绝妙的主意,公司就一定可以实现, 问题在于优秀的创意与产品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实现创意的过程中,想法会变化甚至变得面目全非, 因为你会发现新东西,思考也更深入,你不得不一次次权衡利弊,做出让步和调整, 总有些问题是电子设备解决不了的,是塑料、玻璃材料无法实现的, 或者是工厂和机器人做不到的,设计一款产品,你得把五千多个问题装进脑子里, 必须仔细梳理,尝试各种组合,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每天都会发现新问题,也会产生新灵感,这个过程很重要, 无论开始时有多少绝妙的主意,我一直觉得团队的合作就像是.... 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石头就像这样互相摩擦着, 互相碰撞,发出噪音,最终变成了光滑美丽的石头, 我一直用这件事比喻竭尽全力工作的团队,正是通过团队合作,通过这些精英的相互碰撞, 通过辩论、对抗、争吵、合作,相互打磨,磨砺彼此的想法,才能创造出美丽的“石头”, 这很难解释,但显然这并不是某个人的成就,人们喜欢偶像,大家只关注我 但为MAC奋斗的是整个团队,我以前在苹果就发现一种现象,很难表达出来,更像是一种感觉, 生活中多数东西,最好与普通之间的差距不超过两倍,好比说纽约的出租车司机, 最棒的司机与普通司机之间的差距大概是30%,最好与普通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呢? 20%? 最棒的CD机与普通CD机的差距有多大?20%?这种差距很少超过两倍, 但是在软件行业,还有硬件行业,这种差距有可能超过15倍,甚至100倍, 这种现象很罕见,能进入这个行业,我感到很幸运, 我成功得益于发现了许多才华横溢,不甘平庸的人才,而且我发现只要召集到五个这样的人, 他们就会喜欢上彼此合作的感觉,前所未有的感觉,他们会不愿意再与平庸者合作,只招聘一样优秀的人, 所以你只要找到几个精英,他们就会自己扩大团队, MAC团队就是这样,大家才华横溢,都很优秀 与优秀自信的人合作,不用太在乎他们的自尊,大家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 每个人负责一块很具体的任务,如果他们的工作不合格,你要做的无非是提醒他们, 同时不能让对方怀疑你的权威性,要用无可置疑的方式告诉他们工作不合格, 这很不容易,所以我总是采取最直接了当的方式,有些同事觉得这种方式很好,但有些人接受不了, 我是那种只想成功,不在乎是非的人。所以无论我原来的想法多么顽固, 只要反驳的人拿出可信的事实,五分钟内我就会改变观点。 我就是这样,不怕犯错;我经常承认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只在乎结果。

苹果为什么研发桌面排版,MAC最受欢迎的应用? 我们是全美第一个试用佳能激光打印引擎的公司,早在惠普和Adobe之前,我们就已经把它用在Lisa上了, 后来我听说有人在施乐的车库里捣腾类似的玩意,我去参观,发现我们比我们做得更好, 他们打算成立一家硬件公司,生产打印机,我劝他们成立一家软件公司,就是Adobe, 两三周后我撤消了苹果内部的桌面出版项目,有些人恨死我了,但还是撤消了, 苹果和Adobe达成协议,买下了他们19.9%的股份,然后买下佳能的激光打印引擎,自己开发驱动软件, 接着从Adobe购买排版软件,激光打印机就这样面市了 除了Mac团队,公司其他人都不看好激光打印机,他们觉得一台打印机定价7000美元太贵, 可他们忘了客户可以通过Apple Talk 共享打印机,虽然他们知道这项功能,但看不到它的潜力, 毕竟他们对Lisa电脑糟糕的市场表现记忆犹新,我们坚持上马打印机项目,得罪了不少人。 第一台激光打印机就这样面市了

你预见到桌面出版的前景吗?还是显而易见的? 是的,我预见到了,但是我们同时还想推广网络办公, 所以1985年发布新产品时,我犯了这辈子最大的营销错误, 我们发布了Mackintosh Office办公系统,其中包括桌面出版, 当时应该集中力量推桌面出版,而不是所有功能一拥而上,

说说你离开苹果的情况 很痛苦,我都不太愿意聊这事,怎么说呢?我招错了人,毁了我十年的心血, 他逼我离职,但这不是最糟的。如果苹果能按我的设想发展,我会很开心, 他侥幸登上了一艘正要发射的火箭,他还以为自己建造了火箭, 轻率改变火箭的飞行轨道,结果是箭毁人亡

市场疲软进一步激化了公司的内部矛盾,大家各自为阵, 董事会对公司业绩很不满意,John的职位岌岌可危,那时我才发现John有一种很强烈的自救本能, 有人曾提醒我百事前总裁绝非善茬儿,他说得没错, John把一切问题都归咎到我头上,我们因此反目,董事会一向很信任John,所以我被扫地出门了,

你们对公司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

是,也不是,因为John根本没有自己的看法

我想问的是,你当时的愿景是什么?

这不是愿景的问题,而是执行的问题 我认为苹果应该有一位强势的领袖,团结各个部门, Mac才是苹果的未来,应该削减Apple II的项目开支,加大对Mac的投资力度, John的愿景是不惜一切代价保住他伯CEO位置, 1985年苹果处在一种瘫痪的状态,我那时才30岁,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打理苹果, 我担心自己无法管理20亿资产的公司,可惜John也没这个能力, 总之他们说没有适合我的职位了,太悲剧了

最糟糕的是苹果的企业文化在随后几年里被毁了

1995年,苹果正在衰落,非常痛苦地衰落,原因在于... 我离开时,苹果领先业界整整10年,微软10年后才赶上我们, 他们能赶上来是因为苹果止步不前,今天的Macintosh与10年前的几乎没有区别, 苹果每个的研发费用数千万,累计已经超过50亿,有什么效果?我没看到, 他们不懂如何利用新技术,不懂如何创造新产品, 优秀的员工被困在公司里,束手无策,因为缺少有眼光的管理者, 所以苹果在各个方面都落后了,包括市场份额,产品的优势已经被微软超越, 现在只剩下一群老用户,而且数量在缓慢递减,老用户带来的收益还能再撑几年, 但是逐年减少, 很糟糕,而且我现在看不到挽回的希望

你觉得微软怎么样?它的处境有点像福特 肯定不是凯迪拉克,也不是宝马,他们干得怎么样?

微软起家全靠IBM,比尔听我这么说会很生气,但这是事实, 比尔和微软抓住了机会,创造成了更多机会,人们忘了微软在1984年之前根本不做应用软件, 那时是Lotus的天下,微软确实很有胆量,冒险为Mac编写应用程序, 刚开始他们的应用程序非常糟,但他们不断改进,最终占领了Mac的应用市场, 然后借助Windows这块跳板,打开了PC市场的大门,现在他们已经占领了PC市场, 我觉得他们有两大优势:首先 擅长捕捉机会,其次,像日本人一样锲而不舍, 他们起家全靠跟IBM合作,但是他们很擅长利用机会,这一点我很佩服, 微软唯一的问题是没品位,完全没有品位可言, 只会一味模仿,产品缺少文化和内涵,为什么这很重要, 比例字体的灵感来自字体设计和精美书籍,如果没有Mac,微软永远不会想到这些, 让我难过的并非微软的成功,我一点不嫉妒他们, 他们的成功基本上是靠勤奋工作换来的,我难过的是他们做的是三流产品, 他们的产品没有灵魂和魅力,太平庸,更让人难过的是用户居然毫不察觉, 但人活着是要追求极致,并分享给同类的,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学会所学欣赏更美的东西, 微软不过是另一个麦当劳,这才是我难过的原因。不是因为微软赢了,而是因为微软的产品缺少创意,

人类骑自行车效率,结果把秃鹰远远甩在了身后,在排名上遥遥领先,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类擅长发明工具,工具赋予我们奇妙的能力,

我们刚刚起步,只要找对方向,以后就会非常顺利,我们已经尝试了几次,结果让人非常满意,

你怎么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 最终是由你的品味来决定,你要熟悉人类在各种领域的优秀成果,尝试把它们运用到你的工作里, 毕加索说过:拙工抄,七匠盗,我从来不觉得借鉴别人的创意可耻,MAC团队有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历史学家、 这些人也懂计算机,所以MAC才这么出色,如果没有计算机,他们也会在其它领域创造奇迹, 大家各自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MAC因此吸收了各个领域的优秀成果,否则的话,它很可能是一款非常狭隘的产品,